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意见反馈欢迎访问新车网(河南及时汽车资讯)
位置:新车网 >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2023-03-31 15:15:42  来源: 新车网  

最近,国内汽车市场上演的价格战十分激烈,不论合资品牌,还是自主品牌集体开启疯狂内卷模式。疯狂的不只是新能源车,还有燃油车,在价格方面都有了更多诚意,就连国外媒体都发文表示:中国车市从来没如此卷过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不过,激烈的价格战在给车企带来短期销量上升的同时,也会对汽车品牌产生负面影响。对此业内人士为中国新能源车企指出了新的出路,与其在国内疯狂内卷,不如到海外市场拼搏一番新天地。

  国内车企增收不增利现象凸显

  最近国内外车企开始陆续公布2022年财报,其中德系车企奔驰、宝马、奥迪、大众的营收不错,丰田继续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汽车制造商,不过这几家巨头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不如自主品牌强劲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其中,奥迪2022财报业绩来看,其营收为618亿欧元,同比增长16.4%;营业利润为76亿欧元,同比增长近40%;经营销售利润率为12.2%,高于2021财年的10.4%。

  2022年宝马集团全年总营收超1426亿欧元,同比增长28.2%,集团净利润约为185.82亿欧元,同比增长49.1%。

  从新车销量结构来看,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纯电动车型约为4.19万辆,同比增长91.6%。从销量占比来看,2022年,中国市场为宝马集团贡献了接近33%的销量。

  不得不说,国外车企赚得盆满钵满。对比自主品牌车企,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车企中表现最突出的,2022年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,凭借超级混动DM-i和新能源车的优势,一举拿下国内销量冠军宝座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从比亚迪公布的汽车销量数据来看,2022年,比亚迪乘用车销量累计186万辆,同比增长155.1%。其中,DM车型全年累计94.62万辆,EV车型全年累计91.11万辆。

  财报显示,2022年比亚迪旗下汽车、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3246.91亿元,同比增长151.78%,占总收入的76.57%;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为20.39%,同比提升了3.69个百分点。

  作为参考,特斯拉在2022年实现营收约814.62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约5615.5亿元),同比增长51%;净利润达到125.56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约865.46亿元),同比增长128%;汽车业务毛利率为25.9%。

  从数据上看,尽管比亚迪2022年在销量上击败特斯拉,夺得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,但在营收和净利润层面,特斯拉仍具有优势。

  再来看主攻新能源方向的造车新势力,最近蔚来、理想、小鹏都已经公布了2022年财报数据,无一例外,蔚小理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车企仍然没有迈过盈利这道门槛,反而亏损面持续扩大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财报显示,蔚来2022年销量为12.25万辆,同比增长34%;营业收入为493亿元,同比增长36.3%。理想销售13.33万辆,同比增长47.2%;营业收入为453亿元,同比增长67.7%。小鹏销售12.08万辆,同比增长23%;营业收入269亿元,同比增长28%。

  从净利润来看,蔚小理三家都是亏损状态。其中蔚来净亏损达到144亿元,小鹏为91亿元,理想为20亿元,相比2021年净利润亏损幅度大幅提升。

  可以看到,蔚来亏损最多,是理想汽车的7倍,综合来看小鹏汽车亏损更严重,毕竟总营收只有269亿元,而净亏损却高达91亿元,净亏损率达到34%,高于蔚来的29%。

  尽管新能源汽车板块已经成为不少国内车企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其尚未达到盈利状态,尤其是造车新势力,扭亏为盈仍然需要时间,对于国外车企来说情况亦是如此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凭借超高的利润率,特斯拉在年初掀起了降价潮,在1月份宣布降价后,问界、小鹏汽车等多家车企跟进降价。一些车企虽然未官方宣布降价,但在终端市场上也大幅让利。

  与特斯拉相比,国内新能源车企在成本方面的优势短板较为明显,特斯拉只推出了Model 3和Model Y两款新车,而且70%以上的零部件共享,在成本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。

  而国内车企要么销量不高、要么车型品系过多,成本控制能力远不及特斯拉。在价格战的影响下,消费者产生了观望情绪,再加上中国市场新能源品牌众多,消费者面临多重选择,这无疑使得车企销售压力进一步增加,不得不陷入疯狂内卷之中,甚至赔本赚吆喝。

  如今,由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仍然没有停歇,包括地方城市已经加入到这场价格战的行列中,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均未幸免。

  汽车市场价格战对车企的影响较大,与传统燃油车企业尚有利润支撑不同,本就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的国内新能源车企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,接下来会影响车企的盈利和成本。

  新能源车企出海寻找新机遇

  3月,比亚迪泰国乘用车生产基地正式奠基,该项目占地面积约96公顷,预计2024年投产,年产能约15万辆新能源车。与此同时,比亚迪还与合作伙伴在现场向客户交付了泰国市场的第9999辆和第10000辆BYD ATTO 3汽车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同月,哪吒汽车的泰国生态智慧工厂奠基,将成为哪吒汽车打造右舵电动汽车、出口东盟的主要制造基地。同时,哪吒汽车与泰国BGAC公司签署合作协议,协议包括双方将共同投资建设现代化电动汽车组装基地,以及强化人员技能的可持续发展。

  可以看到,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进一步提升渗透率的同时,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也在加速对海外市场进行布局。

  不仅如此,中国品牌车型出口海外市场的表现也一直向好。根据中国汽车业协会披露的数据,2022年全年国内车企累计出口达到311.1万辆,同比增长54.4%。其中,乘用车出口252.9万辆,同比增长56.7%;商用车出口58.2万辆,同比增长44.9%。

  对此行业人士也表示,新能源车企在国内继续内卷的结果就是“增产、增收但不增利”,与其内卷不如将目光放眼国外市场,或许还能寻找到新机遇,国外销售的利润远高于国内,可以做到“增产、增收又增利”。

  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,达到258.9万辆,同比增长14%,渗透率达22.9%,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。

  不过,从2022年欧洲新能源车型前20销量排名中,中国品牌只有极星旗下车型极星2首次上榜跻身第20名,国内其他热销新能源车型均为上榜。从这一点来看,国内新能源车企更应该走出去,在海外市场或许能拼出一番新天地。

  至于自主品牌在海外知名度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过多担心,比亚迪、奇瑞、江淮、长城等传统车企已经在海外市场深耕多年,并建立了一定的网络渠道,品牌影响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。

  另外,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也已经上市,蔚来在欧洲开启了以租代售的销售模式,爱驰等品牌专注于海外市场等等,这些企业都具备在海外创造成绩的可能性,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上不乏名气与口碑。

  可以说,中国新能源车在这条新的赛道上已经占据一定优势,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。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寻求外循环,制订了出海战略,并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。

  事实上,当车企转变思路走出去后会发现,国外的市场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,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优势十分明显,比如电池、电机、电控“三电”系统的供应链成熟度高;另一方面全行业已经打造出规模效益,在成本方面比国外生产商占优。

  这一点从疫情期间就可以看出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韧性十分强大,并且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优势符合全球汽车智能化发展大趋势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另外,在全球碳中和的趋势下,汽车产业发展正经历由传统动力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阶段,全球倡导环保与节能减排,各国都在研究制定燃油车禁售时间表,很多国家主动下调新能源车进口关税、加大对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,也希望吸引具备新能源先进技术的企业进入本国合作谋发展。

  近期,欧盟会议批准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议案,欧洲汽车制造商会将生产转向零排放的电动汽车,不过BBA等传统燃油车企转型较晚,所以给国内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留出了足够的时间。

  “2023年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风生水起的一年,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有望接近80万辆。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表示,借助产业先发优势,多家整车厂、供应链企业宣布海外扩张计划,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进程将按下快进键。

  另外,海外市场的新能源车发展前景也很广阔,美国市场方面表示,按照规划到2030年美国电动汽车在新车销售中的占比至少要达到50%。

  所以,车企有走出去的能力就有可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机会,部分有实力的车企可以尝试向欧洲等发达国家布局,当然非洲、东南亚等低势能市场也是不能忽视的存在,主要看车企的产品定位、产品力、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。

  机遇下的挑战同样不能忽视

  在全球变局下,中国品牌正逢全球化转型关键时期,对于那些有实力和有野心的企业来说也迎来了黄金时代,他们有机会在世界大舞台上大放异彩,带领中国汽车走向全世界。

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海外市场的诱惑很大,但新能源车企在巨大机遇之下也要面临不小的挑战,毕竟出海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容易,曾经也有不少车企在出海道路上折戟。可以说,车企出海是一场持久战,并不能一蹴而就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中国品牌出海之路仍然有诸多难点需要攻克,比如海外供应保障不足、内部基础能力欠缺、当地市场资源有限、全球化业务人才难觅、品牌优势尚未建立、产品技术“水土不服”等。

  就比如,在东南亚之前,欧洲曾是另一片出海热土,蔚来、小鹏、比亚迪等车企先后吹响进攻号角。 

  2022年10月,蔚来汽车在柏林举办了发布会,ET7、EL7和ET5三款车型正式通过租赁模式登陆德国、荷兰、瑞典和丹麦市场;小鹏汽车2020年底就将小鹏G3(配置|询价)卖到了欧洲,还有吉利旗下的领克、Smart和Polestar三大品牌也聚焦欧洲市场。

  不过从目前来看,几家车企欧洲出海之旅收效甚微,大多数车企还未能达到销量规模。

  据了解,小鹏汽车出海欧洲两年多累计卖车1000多辆,整体表现一般,由于供应链的影响,去年小鹏取消了P5在欧洲的所有预订订单。在这之后,小鹏的出海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,直到今年1月,小鹏计划将G9和P7i继续推向欧洲市场,不过要等到6月和9月上市。

  从中可以看出,国内新能源车企出海是一场长久战,需要在海外市场生根落地,也就意味着搭建渠道网络,保证产品质量,以及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,同时还要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,才能抓住市场的风向,不要奢望短期内突飞猛进。

内卷不如另辟蹊径 新能源车企出海提速

  面对挑战,中国汽车品牌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形象。蔚来在欧洲市场推订阅制、比亚迪和欧洲知名租车公司的合作,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响应品牌在欧洲道路上的曝光率,进而优化欧洲用户对于品牌的认知。

  另外在产品可靠性方面,中国汽车品牌也积极参与当地机构的检测。我们从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(E-NCAP)官网中发现了不少来自中国车企的产品。其中来自长城汽车的欧拉好猫(配置|询价)与魏牌摩卡(配置|询价)DHT-PHEV(Coffee 01)获得了五星安全评级。

  此外,在面对海外复杂的供应链环境,中国车企在围猎东南亚的过程中,它们尤为注重和当地供应链、生产企业合作,实现采购、生产、销售的本土化。

  当然,除了产品和品牌形象外,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还要面临客户服务方面的挑战。目前很多中国品牌制造商在欧洲并没有经营起自己的经销商网络,而是采用与当地经销商合作的方式,客户服务方面或许会遇到不少麻烦,所以在该领域布局仍然需要时间。

  所以,品牌要努力做好本土化适配、完善使用和维护场景、做好汽车产品生命周期保障等,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用户的满意度、避免汽车服务烂尾现象。另外中国车企不能半途而废,要做长远打算。

  从长远来看,真正出海成功的车企需要的是本土化运营,让品牌融入当地的文化,而不仅仅是将车卖出去那么简单。另外,打铁还需自身硬,想要博得更广阔的市场,国内车企还得付出更多努力。

  所以,对于中国车企来说,拓展海外市场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,需要将品牌融入当地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的法规等,不过好在大多数车企已经有了这些意识,接下来需要更多时间来经营。

  总结:虽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暂未饱和,但竞争却愈发激烈,车企间的价格战,主机厂与动力电池厂商、芯片供应商的博弈从未停止过,直到现在造车新势力还没有走出亏损状态。所以车企需要寻找新的市场,出海变成了选择之一,不过种种迹象表明,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出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成功与否只有试过了才知道。

关键字: